成都公司:成都市成華區(qū)建設南路160號1層9號
重慶公司:重慶市江北區(qū)紅旗河溝華創(chuàng)商務大廈18樓
當前位置:工程項目OA系統(tǒng) > 建筑OA系統(tǒng) > 項目進度管理軟件
方案評審中的“貓膩兒”
在國內建筑方案的評審環(huán)節(jié)中,違反標書和建設規(guī)模、投資超限、甚至推翻評審結果搞二次評審等行為屢見不鮮。一些經常參與建筑設計方案評審的專家透露了評審中的一些“潛規(guī)則”。
造價飆升成慣例
按照國際通行的建筑設計方案招投標程序,公開招標都應提前公布標書和評定標準,競標過程中不符合標準的設計方案為廢標。
一個由國外設計師設計的著名公共建筑方案,投標時稱全部面積為10.2萬平方米(中方標書為12萬平方米),土建投資為15億元人民幣。而后來的初步設計,全部面積已達22萬平方米,土建投資為39億元人民幣,均遠遠超過了原來的方案。
另一個建筑標書上要求一部分做超高層,一部分做小高層,造價控制在50億元人民幣,而由國際著名設計師做的方案全部是超高層,動工后預期造價高達80多億元。
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的招標,因為不能以設計費作為評標主要依據,因此沒有“標底”可言,只能稱之為方案征集或設計競賽。即使有一些投資的比較,也多是根據業(yè)主的總投資預算做一個示意性的概算,根本無法控制投資。投資大、造價高的建筑設計之所以容易獲得通過,是因為高造價不僅可以使外國建筑師按比例獲得更高的設計費,而且項目業(yè)主負責人按造價的百分比提成拿到的回扣也越高。
專家認為,這種造價越高越受歡迎的現象,往往發(fā)生在由國家投資的項目,和由政府官員操辦或國家壟斷企業(yè)主辦的項目上。
專家意見成擺設
在專家組評審階段,按國際慣例,專家組里應該有政府官員、建筑師、工程師、歷史學家、法律人士,還應有規(guī)劃、藝術、環(huán)境方面的人士,并且實行“一票否決制”。
但在國內,評審組中有一半或更多的成員是本地官員或招標公司內部管理人員,專家的意見只起參考作用,決策權仍把持在地方官員和業(yè)主手中。
此外,評審組給評委們審讀方案的時間不足,因此難作科學評審。甚至最近兩三年,有些評標是專家一到駐地就開始總結性發(fā)言,沒有時間仔細看方案,也不能在評審環(huán)節(jié)中暢所欲言。
在這種情況下,招投標往往只是為了保證評審程序按事先確定的設計方案進行,成了一種虛假的形式。在評選方式上,各地目前大多數是采取專家評審出2~3個推薦方案,然后請主管領導或政府“五大班子”最后選定。
暗箱操作見怪不怪
按照國際慣例,一個重要的公共建筑工程,所有設計方案的評審過程都要全部公開,所有的方案、評委名單、評審意見、投標過程,都要在建筑專業(yè)雜志或專門網站上公布,一個大的工程項目甚至還要為此出專集。
但在我國,從招標、評審到中標結果都缺乏公示,缺乏“陽光評審”。這為暗箱操作創(chuàng)造了機會。
另外,我們還缺少科學的投資審查機制,導致一些重點項目的造價要超出一般工程許多倍,甚至超過發(fā)達國家的同類工程。而且,到目前為止,我們還缺少完整而系統(tǒng)的“使用后評價體系”。
洋設計優(yōu)先好出國
在國內的建筑設計中,往往是外國建筑師受追捧,國內建筑師受“歧視”。
按國際慣例,建筑設計費大約占到建筑總投資的5%左右,國家發(fā)改委和建設部共同規(guī)定的比例為總投資額的2%,但實際上中方的設計單位往往只能拿到1%~2%,住宅項目更是連1%都不到,并且常常不兌現;而據悉,某大型公共建筑的外國設計師的費用達到了總造價的11%。
從設計周期上來看,國內設計師往往被要求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要拿出設計方案,違反了建筑設計的科學周期;而外國建筑師在承接項目時,往往能夠得到較寬松的設計周期。
據一名業(yè)內專家介紹,即使不存在貪污,某些政府業(yè)主也傾向于采用境外設計師的設計,最起碼可以借此到國外考察,這在各地的建筑市場中已成為一個普遍現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