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公司:成都市成華區(qū)建設南路160號1層9號
重慶公司:重慶市江北區(qū)紅旗河溝華創(chuàng)商務大廈18樓
“目標管理-績效考核”是先進管理還是洋垃圾?
1.日本(戴明)式和美國(目標)式管理在1980年代決出了勝負
1940年代,戴明等人對美國戰(zhàn)爭產業(yè)教授統計過程控制學(SPC–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)。
1950年代,統計過程控制學及其人群關系運動在美國消失。美國采用目標管理(MBO–Management by Objectives)績效考核(Performance Appraisal)。戴明給日本產業(yè)領袖授課,日本開始進行全面質量控制(TQC–Total Quality Control),日本設立戴明獎(日本最高質量管理獎)。
1960-1970年代,美國繼續(xù)采用目標管理。戴明繼續(xù)給日本產業(yè)領袖咨詢和授課。日本經濟繁榮。美國漸失市場。
1980年代,在汽車、家電、鋼鐵等所有日本產業(yè)參與競爭的行業(yè),美國企業(yè)不是被壓得喘不過氣來,就是被迫退出了行業(yè)競爭。戴明管理式公司和目標管理式公司在市場上決出了勝負。美國人開始反省,NBC紀錄片《日本能,為和美國不能?》使戴明在美國一夜成名,美國產業(yè)界普遍認為:“戴明是日本經濟奇跡背后的驅動力?!贝髅鞴芾碚軐W和統計過程控制學在美國成為時尚,美國開始采取全面質量管理(TQM –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),美國設立鮑丁格獎(美國最高質量管理獎),開始批評并放棄目標管理。
1990年代,日本經濟蕭條。目標管理在美國消失,美國產業(yè)仍重視質量管理,強調領導力企業(yè)文化,以及從豐田管理體系(Toyota System)改進而來的精益化制造/工程管理(Lean Manufacturing / Engineering),美國工業(yè)重新站了起來。
2.戴明稱目標管理是對美國管理最具有破壞性的力量
瑞法爾·阿克雅(Rafael Aguayo)在他的《戴明博士(Dr. Deming)》一書中寫道:
“彼得·德魯克(Peter Drucker),著名的管理學者,管理咨詢專家,十分積極的倡導一個績效考核系統,該系統被德魯克稱為:‘目標管理(MBO–Management By Objective)'。
其他一些管理學者,那些在現實世界中把公司做倒了的管理專家們,也積極地推動了目標管理。目標管理的概念是如此整潔,使美國的經理們舒適滿意地感到:目標管理、績效考核是必要的,會使員工們更好更努力的工作,進而可以提高公司的生產效率和利潤。
但是,戴明在1980年代十分明確的告誡:績效考核、不管稱它為控制管理或什么其它名字,包括目標管理在內,是唯一對今日美國管理最具有破壞性的力量。美國可以出口任何東西,就是不能出口美國現在的管理方法,至少不能出口到友好的國家?!?
3.彼得·斯科爾特斯稱目標管理績效考核為夢想清單
彼得·斯科爾特斯(Peter R. Scholtes)在他的《戴明領導手冊(The Leader's Handbooks)》一書中寫道:“目標管理法多少只能算是‘心想事成'的夢想清單,無異于我們兒時圣誕節(jié)前或生日時的祝愿?!矣行┬脑?,'老板這么說,‘現在你要負責將它們實現。'
這樣一點都不費腦筋。它不叫領導力,而只表示不想用心思考,并且放棄領導。”在彼得·斯科爾特斯看來:
(1)績效考核行不通。
目前還沒有有效的研究證實,某組織實施績效考核,狀況就會更好,更多看到的是,一個企業(yè)花費資金和精力在咨詢公司的幫助下,建立了績效考核系統,但是,在實施的過程中,就會發(fā)現由此產生的弊端和問題,在沒有見到績效考核的效果之前,就已經讓企業(yè)領導焦頭爛額,承認自己曾努力推動的績效考核管理的失敗,自然是一件很多企業(yè)領導不愿承認的現實。
績效考核成功嗎?根據蒂莫西·謝爾哈特(Timothy Schellhardt)在《華爾街日報》(1996年11約9日)的報告:九成以上的績效考核制并不成功。彼得·斯科爾特斯(Peter Scholtes)懷疑實際上比這更糟。
(2)績效考核與領導力和團隊協作不相容。
績效考核使每一個員工與其主管之間,都有個別績效期望與評審之關系,決定了員工的個人利益,在團隊成員之間形成了競爭的關系,相互幫助就會使自己績效下降;而團隊成員與團隊之間,則有期望及互依關系,有時候,員工必須面對主管期望與團隊期望相沖突,從而必須有所選擇的窘境,究竟要以主管還是以團隊為重呢?通常是遷就主管而舍棄團隊。
領導的政策和做法,可以表示出對人是信任或不信任、對人忠誠或不忠誠??冃Э己朔从吵鲱I導對員工的態(tài)度,會促使一個團隊的分裂和漠不關心,使組織失去溫暖,喜歡怪罪別人,員工士氣低落。
(3)績效考核使系統失去不斷改進的機會。
盡管績效考核的正式目的也許是為了改進,然而卻長流于評定及判斷,反而少于改進有關,多淪為對受評者個人的掌握,而改進系統和過程需要的是反饋而不是判斷。
績效考核的焦點絕大多數放在個人身上,有時放在小組上,而大多數問題與在于改進系統和過程本身,不在個人或小組上。改進有兩種不同的方法,一種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改進系統及找出問題的系統成因正確方法,另一種是想改進個別員工并找出罪犯的方法,績效考核就是以找罪犯為主的解決方式,它其實鼓勵表面化,鼓動人們問“誰?”而不是“為什么?”。忽略了系統會有偏差,絕大多數問題是由系統本身引起的事實,從而失去了不斷改進系統和過程的機會。
本站推薦
- 1釘釘OKR落地軟件:打破企業(yè)目標管理困局的高效透明解決方案
- 2單機版OKR軟件:解鎖本地化高效目標管理新秘訣
- 3OKR免費版軟件成企業(yè)目標管理救星,高效助力輕松達成目標
- 4深入剖析OKR具體操作工具:為您企業(yè)挑選適配的目標管理工具
- 5OKR7修復工具包:真能為企業(yè)目標管理效率帶來全方位飛升?
- 6企業(yè)微信OKR管理工具:高效打通團隊協作與目標管理任督二脈
- 7上海OKR績效管理數字化系統:顛覆傳統,重塑企業(yè)目標管理新玩法!
- 8企業(yè)微信OKR管理工具:解鎖團隊高效協作與精準目標管理新密碼
- 9OKR7修復工具包:真能為企業(yè)目標管理效率帶來全方位飛躍式提升嗎?